一座追光书院 点亮城市文明-中国文明网

一座追光书院 点亮城市文明

发表时间:2025-05-22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 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明的生动载体,既镌刻着城市的历史脉络,又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。在上海这座活力与底蕴兼具的城市中,徐家汇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,坐落于徐汇区漕溪北路158号。2023年1月1日,徐汇区图书馆迁址到徐家汇书院后正式对外开放,从传统封闭图书馆华丽转身,成为总面积超18600平方米、藏书量达20万册、阅览席位800余个的创新复合型书院。2024年3月,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迁入书院三楼,与图书馆场地共用、资源共享、融合发展,公共文化与文明实践的创新结合,深刻践行了人民城市理念,让文化服务人民,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、更有活力。

  破界融新:知识殿堂迈向文化生态场域

  徐家汇书院正门。高晟寒 摄

  徐家汇书院得名于被誉为“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”的徐光启。它地处徐家汇源核心区域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当读者伫立在书院阳台上,徐家汇中心古今交融的壮丽之景便尽收眼底。书院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,其细长翅片设计,不仅为读者营造出舒适的阅读环境,更塑造出优雅的建筑美感,巧妙地将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融入阅读场景。读者翻阅书页时,仿佛能穿越时空,重温徐家汇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。

  书院中庭阅读区,16米长的海上书桌与3D打印技术重塑的土山湾牌楼交相辉映。高晟寒 摄

  书院以“图、文、博、科、美、旅”六维融合的创新形态,精心构建起复合型文化生态。通过“建筑可阅读”“海派城市考古”等特色活动,市民得以近距离了解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。“巴金书房”主题空间、Citywalk“书香徐汇走读线路”等项目,将文学经典与城市空间完美结合,让市民在行走中感受文学魅力,形成“可携带的城市记忆”。书院秉持开放包容理念,与美术馆、博物馆、剧团等文化机构组成美育联盟,共同开展丰富活动,使阅读升华为多维度的文化体验之旅。

  徐家汇书院以人民需求为导向,以滋养城市精神为目标,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,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文化资源。无论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,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都能在书院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,增强了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
  图博共生:文献文物交织的文化长卷

  徐家汇书院与土山湾博物馆首创“图博结合”模式,以“光启之门”为起点,将珍贵文物与海量藏书巧妙结合,形成“以物证史、以书释物”的独特叙事逻辑。在“传承与影响——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”中,大量珍贵档案文献和史料图像首次披露,展示了土山湾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先驱地位与大量实绩,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徐家汇、土山湾画馆的历史底蕴。

  徐家汇书院《阅读可建筑:龙鳞装艺术书籍特展》。徐家汇书院供图

  图博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。在《龙鳞装艺术书籍特展》上,龙鳞装作品《大国古风》长达14.69米,卷轴直径25厘米,重3公斤,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山川风物、历史人文尽数容纳其中,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装帧艺术视觉盛宴。“书的建筑性”与“建筑的阅读性”在这里相融合,给观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阅读模式。在这一意义上,阅读可建筑,阅读可感触。

  数智赋能:科技人文共舞的文化服务新范式

  在数字化浪潮下,徐家汇书院以“智慧图书馆”为定位,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。通过“徐家汇书院YUE书吧”小程序,读者可轻松完成图书查询、借阅、预约等操作。数字资源库的建立,让知识获取突破时空限制。书院联合上海天文馆,联手打造以天文为主题的沉浸式XR大空间文旅元宇宙体验项目——“行走的天文馆”,利用“黑科技”,将天文馆内月球起源、地球变迁等热门展项场景进行数字转化,戴上XR眼镜,全方位感受如同置身真实场馆般的沉浸式体验,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参与。

  市民们体验“行走的天文馆@徐家汇书院——星海书航XR沉浸式体验项目”。徐家汇书院供图

  书院的科技感还体现在通过5G、VR、AR、3D建模及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运用,书院现实与虚拟紧密结合,实现了物理空间的生动可视化,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。读者通过手机或电脑,能随时随地在线游览书院的每一个角落。此外,虚拟图书馆还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实行无缝对接,使得读者能够便捷地查找每本书的具体位置,并通过虚拟书架的高亮指引和地图导航迅速找到目标书籍。

  数字技术助力,让文化服务精准触达每个读者。书院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专用设备,实现文化服务普惠共享。无论是视障人士还是听障人士,都能在书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方式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,使书院成为数字时代的人文港湾,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。

  文明夜课:创新文明实践模式 激活公共文化空间

  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“传播新思想 引领新风尚”为目标,迁址徐家汇书院后进行提档升级,着力打造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“5+2”系列品牌,包括:思享大学堂——理论传播进万家、风尚大舞台——榜样力量汇新风、美育大课堂——名家群众面对面、文明大市集——为民服务暖人心、实践大平台——治理实践双奔赴,以及“相约158·文明夜课”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特色街区等品牌项目。其中,“相约158·文明夜课”依托区中心及所在地徐家汇书院资源汇聚、辐射引领的阵地优势,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夜间和假日模式,用错峰共享模式激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,整合区域内文化、科普等名家资源,担任文明夜课主理人,开设了思政、阅读、美育、文化、科普5大板块8个系列的课程。市民群众可通过“徐汇文明”小程序,报名自己喜欢的各类课程,优质的课程也吸引了很多上班族下班后来打卡充电,丰富夜间精神文化生活。

  相约158·点亮你我他——2025年“徐汇文明夜课”启动仪式。 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供图

  夜课课程设计体现“错位竞争”策略。与市民夜校偏重技能和兴趣的培训不同,文明夜课聚焦人文素养提升,覆盖科普、阅读、思政、美育、文化各领域,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元化选择。数据显示,文明夜课2024年5月启动以来,以每周2-3场的频率为市民群众带来各类课程,一年内吸引了超8000人次参与,其中跨区“追课”的白领占比达35%,亲子家庭参与率达40%。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夜课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。文明夜课在课堂讲授和互动学习中,带领大家感受科学与人文魅力、阅读与学习乐趣。

  夜课模式的探索更在于“双向奔赴”的共创机制。主讲人不再局限于高校教师或职业作家,而是扩展至学术研究者、非遗传承人等多元群体。这种多元的主讲人队伍,为夜课带来更丰富的视角和内容。同时,市民可参与到课程设计、讨论和实践中,成为文化产品的共创者。

  文旅地标:“颜值+内涵”双提升的公共文化新空间

  徐家汇书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文化艺术品。外观线条简洁流畅,充满现代感;室内设计独具匠心,其“中国套盒”结构层层递进,将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融合,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“城市封面”。数据显示,开馆两年间,书院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社交媒体曝光量破亿次,成为上海文旅新地标。

  “书院八景 ”之一的文献借阅区与几何造型海派彩色玻璃。徐家汇书院供图

  然而,书院的魅力远不止于“颜值”。通过“书香联盟”平台,书院联合13个街镇图书馆、300余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,构建起基层网络服务体系,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,极大方便了市民的阅读需求,让阅读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徐家汇书院的文化建设实践,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了创新范式。它以打破传统边界,让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焕发新活力;以图博共生深挖文化内涵,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发展;以“文明夜课”、文明实践激活夜间经济,为城市夜生活注入文化内涵;以数智赋能提升服务效能,让文化服务更精准便捷;以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融合发展,让书院焕发新的时代光彩。(记者 党建)

【责任编辑:高晟寒】